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风展红旗 党在新疆100年·遍地风流⑥】王蔚:赤子丹心为水来

        2021-05-06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风展红旗 党在新疆100年·遍地风流⑥】王蔚:赤子丹心为水来
【风展红旗 党在新疆100年·遍地风流⑥】王蔚:赤子丹心为水来

   1964年4月,王蔚带着一些水利人员北闯“死亡之海”,进入人迹罕至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勘察和田河下游的情况。 图为他与同事们在沙漠中吃午饭。 

【风展红旗 党在新疆100年·遍地风流⑥】王蔚:赤子丹心为水来

  王蔚向和田水利局技术人员传授经验。 图片均由王蔚事迹陈列馆提供 

  人物档案 

  王蔚,1951年从西北农学院毕业后,自愿报名来到新疆。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调到和田地区工作,曾担任和田地区水利局局长、行署副专员、水利总工程师,为发展和田地区的水利事业和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鞠躬尽瘁。1991年4月27日,王蔚因病在和田逝世。王蔚在和田工作期间,先后主持设计了24座永久性渠首、58座水库、75座电站、3200多公里防渗渠。 

  “人生自古谁无死,奉献精神最可贵。踏遍昆仑四十载,只为团结幸福水”  --王蔚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韩沁言

  4月底的和田大地一派生机,田野上麦田绿浪翻滚,新滋长的玫瑰根须已钻入土壤,车行迢迢满目青翠。

  这里曾是新疆最干旱的区域,由于缺水,过去当地农民一年只能种一季玉米,亩产不过几十公斤。

  被和田人民群众誉为新时代“水神”的王蔚,以“人生自古谁无死,奉献精神最可贵”的胆魄,克服重重困难,为百姓引来幸福水。

  不忘初心、实干兴邦。半个多世纪过去,和田碧水灌浇千顷绿,清泉润泽万民心,乡亲们正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一心向着目标前进 

  清明,艾拜杜拉·买提沙力老人带着儿子、孙子一起祭奠外乡人王蔚。“王总,您尝尝这石榴,是用您引来的水浇灌的,甜呐!”老人双手捧着又大又红的石榴献到王蔚的墓碑前,老泪纵横……

  每逢清明,与王蔚一块儿挖过渠、修过水库、啃过干馕、睡过戈壁的同事和当地群众总不忘来到他的墓前,陪他坐会儿,说说过去,谈谈现在。“没有共产党派来的王总,我们怎能过上好日子?”大家都对王蔚念念不忘。

  时至今日,一声“王总”,依然让多少人闻之热泪盈眶。王蔚虽已离去,但他的事迹在和田大地上未曾消失,在时间的积淀下,他的身影越来越高大。

  1958年春,年轻的共产党员王蔚,带着一批水利工作者,从乌鲁木齐来到和田。穿戈壁越沙漠的征尘还未洗尽,王蔚就怀揣干馕,身背挎包,肩扛测量工具,和同事一起下乡了。

  看着一片片饱受干旱、风沙和洪水蹂躏的土地,看着乡亲“半年桑杏半年粮”的穷苦生活,王蔚心痛不已。“绝不能让和田人民再受苦了。”王蔚下定决心要为和田人民引来幸福水。

  白天,他和同事一起翻沙包,跨戈壁,走村串户,实地踏勘;晚上,他查阅资料,整理笔记,一盏小油灯总要亮到深夜。

  很快,以改造旧灌区为主要内容、以提高水的利用率为主要目标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和田地区农村轰轰烈烈展开。

  “王总和我们一起吃住在农村,一个村一个村地帮助规划条田,指导修建闸口和防渗渠道。”王蔚的同事阿巴拜克·吾布力卡斯木回忆。

  苦干加实干,昔日支离破碎的渠道被截弯取直,变成了网络般交织的渠系;过去七零八落、高高低低的农田,变成了整齐的条田。

  倾尽一生为人民 

  走进喀拉喀什河渠首的王蔚事迹陈列馆,墙上的照片“讲述”着当年王蔚为了和田的水利建设事业,为了和田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战斗的光辉事迹。

  为寻找修建高山水库的理想库址,1975年6月,王蔚带着几名水利工作者勇攀“生命禁区”。在玉龙喀什河上游的巍巍昆仑群峰之中,遭遇地震,面对滚落的乱石,王蔚组织大家紧急避险,情况稳定后,发出“早一天找到合适的库址,就能早一天造福人民”的“战地动员”。

  山,越爬越陡;路,越走越险。毛驴却步,他们换牦牛;过了海拔4800米的雪线,连擅走山路的牦牛也上不去了,他们便徒步攀登。

  “别看昆仑山高,只要心里装着为和田100多万人民找水这个大目标,我们就一定能征服它。”就这样,王蔚带领大家穿雪线,蹚冰河,克服重重困难,爬到了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度,获得了修建高山水库的第一手资料。

  “王蔚早已将自己的人生融入了和田各民族的整体命运,将和田的繁荣发展与人民的幸福安康,看成比自己生命还宝贵的事。”王蔚事迹陈列馆的工作人员吾尔克孜·阿不都吉力力激动地说,“即使躺在病床上,他还牵挂着和田的水利建设情况,争分夺秒地为和田水利建设筹谋。”

  雅普泉水库退休职工买买提明·则亚吾墩如今还清晰地记得,1984年11月底,要维修水闸、清淤,寒冬水冷刺骨,没有一个人愿意下水。此时,王蔚刚好来到水库检查工作,见此情况,他当场脱了鞋,挽起裤腿,率先下水清淤、除草。“大家看到后,没有一个人还能在岸上待得住,都跟着王蔚下水了。”

  把“梦境”变为现实 

  “我在这里工作28年了,每次站在这雄伟的大坝上,看着这一池碧水,我都由衷地为王蔚的深谋远虑、忧国忧民的情怀而深深感动。”乌鲁瓦提水利枢纽管理局总工办主任吐尔逊托合提·艾合买提说。

  “在喀拉喀什河上游修建高山水库,沿河而下梯级发电。春天地里有水浇,夏天洪峰被削减;强大而廉价的电流进入绿洲,打井排灌,扩大耕地,发展工业,开发矿产;剩余的河水引入和田河下游‘绿色走廊’,沙漠里挺立起一道道抵御风沙的绿色屏障……”

  为了让前景诱人的“梦境”变为现实,1985年冬,王蔚退休后没有到组织上为他在乌鲁木齐安排的养老住所,而是继续投身和田的水利事业。

  “我们的工作不是为哪个人干的,是为了党的事业!”王蔚的言行时时传递着全心全意为和田各族人民造福的信念。

  许多见过王蔚的人说起他,都惊人地一致:瘦高个,背着黄色帆布解放包,穿着黑布鞋、中山装……王蔚的穿着永远都是这么朴素。王蔚一生勤俭,为了补贴家用,妻子常常和老姐妹去巴扎卖废品。

  “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倾尽一生为民的情怀”是他留给儿女最宝贵的财富。

  1991年2月,王蔚被诊断为肺癌晚期,可他还一直惦念着尚未完工的乌鲁瓦提水库,在生命垂危之时,他说:“我就是死也要埋骨和田,看着乌鲁瓦提水库完工。”

  王蔚生前,为和田人民留下了众多的水利设施,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五十八座半”水库——这个“半”,指的就是未修建完成的乌鲁瓦提水库。

  如今,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已成为集灌溉、防洪、发电等多重效益于一身的大型调节水库,也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人生自古谁无死,奉献精神最可贵。踏遍昆仑四十载,只为团结幸福水。”王蔚生前写的诗,如今镌刻在他的墓碑上。这碑文,对死者,是缅怀;对生者,是激励;对后人,是启迪。

  王蔚,这个名字深深地刻在了和田人民的心中,他的精神跨越时空,影响、激励、鼓舞、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鼓舞后来者奋进,去编织更为壮丽的未来。